飞行汽车、具身机器人等都是新的应用场景,车企有钱,又经过这几年的科技融合,在不远的将来也许是新型增长点
编者按:
回望 2024 年,展望 2025 年,汽车业此刻正站在一个新的节点上:汽车的样子会变,造车的企业会变。
为此,《财经》展望这一行业的关键变革之年,提出并分析 2025 年的八大悬念,期待与你一起见证并验证这一切,和汽车产业一起寻路未来。
本文是"寻路 2025 "系列的第 8 篇,第一篇是《新能源汽车增速遭遇天花板?》,第二篇是《价格战到底要打到什么时候?》,第三篇《合资品牌能留下几家?》,第四篇《汽车出海还能维持高增长吗?》第五篇是《智能驾驶,足够成熟可靠了吗?》,第六篇是《中国的丰田和特斯拉何时诞生?》,第七篇是
《关停并转潮涌,汽车业洗牌到几时?丨寻路 2025 原创》
……
文|王静仪
编辑 | 施智梁
2025 年,车企的日子当然艰苦,但机遇仍然存在。
比如进军飞行汽车。小鹏汽车的生态企业小鹏汇天推出分体式飞行汽车"陆地航母";同在广州的广汽集团发布了飞行汽车新品牌"高域 /GOVY ";吉利汽车通过其子公司沃飞长空,自研了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。
再比如布局人形机器人。以特斯拉为代表的全球车企,先后推出了自主研发的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,2025 年有望成为人形机器人的量产之年。
"汽车行业在人工智能时代出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趋势—— ' 在路上 ' 是智能汽车,' 飞上去 ' 是飞行汽车、低空产业,' 立起来 ' 是人形机器人、具身智能。"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看来,智能汽车产业正在进一步发展为聚合型智能产业。
同时,汽车是越来越具有半导体属性的产业,为提升国产芯片在汽车芯片中的占比,抢占智驾芯片这样的未来战略高地,车企和产业链也都在积极发力芯片产业。
车企似乎越来越"不务正业"了,机遇正酝酿在其中。
汽车"飞上去""立起来"
发布飞行汽车的公司越来越多了。
小鹏汇天创始人、总裁赵德力告诉《财经》,旗下飞行汽车"陆地航母"的售价接近 200 万元,目标消费者是具有两三台车、热爱户外、热爱飞行、热爱科技的高收入人群。公司计划在 2025 年底开始小批量交付。
小鹏汇天推出分体式飞行汽车"陆地航母",记者王静仪摄
2024 年 12 月,广汽集团发布了飞行汽车新品牌"高域 /GOVY ",以及该品牌首款复合翼飞行汽车 GOVY AirJet,计划在 2025 年启动适航认证、布局生产线并开启预订,2026 年实现大规模交付。
吉利汽车通过其子公司沃飞长空,自研了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 AE200,采用技术门槛更高的倾转旋翼路线,预计在 2026 年完成适航取证,随后开展低空出行商业化试点运营。
为什么车企如此热衷飞行汽车?容亿投资高级合伙人赵炬对《财经》表示,这是价值千亿的市场。个人消费方面,富人或者企业可能直接买一辆飞行器,满足日常出行或者商务接待的需求,百万级的价格只相当于三辆至五辆高端汽车。
更有商业价值的是商业载人低空飞行,飞行器就像网约车一样,想飞随时可以飞,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一个部分,面向高端出行人群,让出行从二维路面升级为三维立体空间。
飞行汽车之外,车企正纷纷布局人形机器人,2025 年有望成为人形机器人的量产之年。
智能汽车和人形机器人具有高度的技术共通性,能力可以复用。比如自动驾驶技术中的感知、决策和控制算法可以应用于人形机器人的运动控制和环境交互,同时汽车制造过程中积累的精密制造、质量控制、供应链管理等能力,可以复用于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和生产。
特斯拉引领了这股潮流。特斯拉发布了第二代人形机器人(Optimus Gen 2)的视频,展示了其更接近人类的手部动作、更轻的重量以及改进的平衡和控制能力,预估价格在 2 万 -3 万美元。
图源:IC
在中国企业方面,广汽推出了自主研发的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—— GoMate,计划 2025 年实现自研零部件批量生产。小鹏、奇瑞、小米、上汽等多家车企也纷纷通过投资或自研方式入场,发布人形机器人相关技术、产品或规划。
人形机器人可以在安防、康养、物流、教育等多个场景中应用,为车企带来新的市场需求和增长点。2025 年将是人形机器人的量产之年,根据高盛的预测,到 2035 年,人形机器人市场空间有望达到 1540 亿美元。
张永伟表示,汽车智能化的溢出效应越发显著,拥有智能汽车技术的企业正在通过把汽车"飞上去""立起来"进入先进的低空产业和人形机器人产业,这两大产业将成为智能汽车产业聚合的重要关联产业。目前,国内外汽车企业、科技企业都在关注这两大新赛道,加速智能汽车升级为聚合型智能产业。
汽车芯片国产替代大有可为
飞行汽车、具身智能是车企瞄准未来,探索出行边界的新机会。与此同时,包括芯片在内的关键零部件国产替代需求,将成为国内汽车上下游企业更目力所及的市场增量。
当前 90% 的汽车芯片都依赖进口。工信部电子五所元器件与材料研究院高级副院长罗道军说,2024 年中国汽车芯片整体自给率刚刚提升到 10%,越高端的芯片,越需要进口。
在全球供应链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,保障供应链安全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。2024 年 12 月,美国政府宣布了新一轮对华出口限制措施,将 140 余家中国企业加入贸易限制清单,
涉及多种半导体产品。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、中国互联网协会、中国汽车工业协会、中国通信企业协会发声,呼吁谨慎采购美国芯片。
为了破解"卡脖子"问题,国家出台了补贴、专项资金等一系列扶持政策,同时国内汽车芯片标准制定进程正在加快;国内企业也积极布局,增强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能力。
芯驰科技副总裁陈蜀杰对《财经》表示,尽管中国芯片起步较晚,但通过不断的技术积累和创新,已经逐渐缩小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。此外,中国庞大的市场和供应链优势,以及国家对芯片产业的重视和支持,都为中国芯片的国际化提供了有利条件。
比如在智能汽车高频使用的 MCU 领域,杰华特、四维图新、国芯科技、兆易创新等纷纷加大投入,不断提升车规级 MCU 国产化率。在功率器件领域,比亚迪半导、斯达半导、时代电气等企业也在积极推动国产化进程。
汽车是越来越具有半导体属性的产业。电动化时代,汽车的产值、利润更多落在电池环节;智能化时代,芯片将成为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图源:IC
如何加快发展汽车芯片产业?张永伟说,宜通过"一降两提升"路径:"一降"是降低先进制程占比,基于新架构和设计创新用成熟制程解决先进性问题。"两提升"一是支持全球芯片企业在中国提升本土化;二是提升国产芯片在汽车芯片中的占比。
智驾芯片成为下一个攻克点,蔚来、小鹏等车企都投资了自己的芯片,在整车上游领域,地平线、黑芝麻、华为等都推出了以智驾芯片为核心的计算方案,在"价格、性能、可靠性"方面追赶国际领先水平。
纳芯微创始人、董事长、CEO 王升杨对《财经》说,随着国产芯片在产品竞争力上的不断进步,以及客户推动供应链多元化的诉求,越来越多的终端客户对采用国产芯片持有更加开放的态度。这让国产芯片企业可以基于反馈不断升级迭代产品。
新市场孕育新巨头,悬念带来的压力在,方向和希望与之同在。2025 年,汽车行业在技术、市场、全球化的洪流里,继续大步向前。
责编:张生婷
推荐阅读